2023年福建教招红宝书

当前位置:

中学语文教案:《观沧海》

发布时间: 2019-03-08 18:00:32

修改时间: 2019-03-08 18:26:09

阅读量: 5507

作者: 小西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试,用饱蘸激情浪漫的手笔描写波澜壮阔的大海景象,勾勒出祖国的壮丽山河,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这是是考试大纲中学语文要求掌握的考点之一,福建教师招考网特整理提供一份中学语文教案《观沧海》,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中学语文教案:《观沧海》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理想抱负。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在反复朗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诗人的额的理想抱负如何含蓄借景抒发。

3.体会诗人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熟悉曹操,那么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多数评价称曹操为奸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历史上称曹操为奸雄实有偏颇之见。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诗歌《观沧海》。

2.创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于是触景生情,豪情满怀写下了这壮丽的千古名篇。

二、鉴赏诗句

1.疏通诗文大意,有感情朗读课文。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自然是豪情万丈。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2.作者登上碣石山之后看到了那些景物?

分析: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3.体会诗歌对景物的描写及融入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初秋之时,岛上的树木尚未凋落,诗人看去仍是郁郁葱葱带来蓬勃的生气;接着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秋风阵阵,海浪滔天的雄奇画面,既描写大海平静时的深沉风貌又展现激动时奔涌怒吼的气势。

思想情感:山岛的繁茂,大海的浩瀚,激发了他的昂扬斗志,应像深秋之草木那样仍然焕发人生的活力,沧海吞吐日月,拓展了他博大的胸襟,一个人有了博大的胸襟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或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描写沧海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象,展示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抒发他渴望统一和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三、课程总结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四、教学反思

《观沧海》这首诗歌主主要通过描写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产生奇特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并由此展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要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教学中结合多媒体并富有感情朗读诗歌,使学生与作者走得更近,从而更好地去感受诗人。意图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去走近诗人的情感世界,感悟诗人的胸襟和抱负,使学生与作者走得更近,从而更好地去感受诗人。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词语量匮乏及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诗歌表现的画面,致使不能很好地去感受诗人;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有感情,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去走进诗人的情感,还应该多联系带有感情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推荐阅读:

2019年福建教师招考语文学科更多相关文章 

2019年福建教师招考语文学科教材教法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教案:《观沧海》


图书热销排行榜

2022新版学科高分题库.jpg

课程热销排行榜

购物车

全选

0件商品

共计:0

  • 加入你感兴趣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