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7-11-14 11:32:08
修改时间: 2017-11-27 10:34:33
阅读量: 2981
作者:
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而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今天福建教师招考网就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这节课的内容作一个教案整理,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以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汽化与液化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汽化与液化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液体沸腾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要设计好实验,预测出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关键部分,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沸腾和蒸发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之一,学生已经产生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了解沸腾的特点和蒸发的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学生还是比较不熟练,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在这个阶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后多动手设计小实验、多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过程和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况和表达能力。
难点: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沸腾的条件。
五、教学法
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
六、教学过程
(一)交流回忆
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回忆思考)
(二)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将棉球蘸少许酒精在黑板上写好“大家好”三个字,请同学们观察酒精的变化。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酒精变少了,有的看不见了。)
问:减少的酒精哪里去了?(由液态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
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板书)
你们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也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学生讨论,抢答举例:地上积水变少,晒麦子,湿衣服变干,等等。)
演示实验:用酒精灯将纸点燃,后用准备好的纸片叠成小纸锅烧水,你们看到了什么?纸锅中的水烧开后过一会儿会变少吗?
(学生观察:纸燃烧了起来。用纸锅烧水,纸锅中水烧开,纸没有燃烧。过一会儿水变少了。)
这说明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像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在物理上称做蒸发;一种像水烧开后会变少的现象叫沸腾。(学生理解识记。)
1.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板书)
(1)蒸发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同学们思考:在晒粮食时,要使粮食干的快些,怎么办?
(学生抢答:在太阳晒下、推开晒、在通风处粮食会干的快些。)
为什么在阳光下,通风处摊开晒,粮食干的快呢?
(学生讨论回答:在太阳晒下粮食中的水温度高;推开晒时水的表面积大;在通风处粮食上面空气流动快些,加快蒸发,所以粮食干快些)
同学生们看这是半试管酒精要想使它蒸发快些,我们采用哪些措施?
(学生抢答:加热、吹风、摊开等等。)
谁能总结加快液体蒸发的方法?要减慢液体蒸发应采取哪些措施?
通过以上研究谁能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交流总结: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液面上方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越快。)
(2)蒸发的特点
同学们夏天温度高,水能蒸发,那么冬天温度低,水能蒸发吗?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总结:水能蒸发,蒸发的比较慢,这说明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3)蒸发吸热
小实验:在学生手背上涂酒精,有何感觉?(学生体验:手背感到冷。)
用蘸些酒精的棉花包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观察:温度计示数降低。原因是:蒸发吸热。)
大家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社会。
放映课件:“火洲”里的坎儿井(学生观看课件:“火洲”里的坎儿井)
介绍坎儿井工程可以与长城媲美,它的建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通过观看,坎儿井用到了哪些知识?(思考回答)
2.沸腾
同学们能解释为什么能用纸锅烧开水了吗?(学生讨论回答,互相补充:给纸锅加热,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达不到纸的着火温度,所以水能沸腾,而纸不燃烧。)
(1)条件
水沸腾的过程中,你们是否对水加热?停止加热,水还沸腾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答:水沸腾时对水加热,停止加热,水不沸腾说明了水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且继续吸热。)
条件:水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且继续吸热。
(2)沸点
水在一定的温度下沸腾,我们把液体沸腾时温度称做沸点。请同学们阅读几种液体的沸点表,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思考液体沸腾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知道了水沸腾时的特点,那么它与蒸发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呢?教师可适时点拨,让学生概括。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
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需吸热。
不同点:
(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2)蒸发在任何温度都能发生,沸腾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
(3)蒸发是缓慢汽化,沸腾是剧烈的汽化。
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汽在生产上有没有应用呢?请同学们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自学,并思考回答。)
(三)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授课内容,概括出知识要点。
(四)巩固练习
1.夏天在室内洒一些水会觉得凉快些,这是因为水__了,并在这个过程中__
(填“吸热”和“放热”)。
2.水沸腾时将炉火拿开,水的沸腾现象__。要使水继续沸腾,需要__。
3.夏天扇扇子时,空气的温度下降了吗?人为什么感到凉快?有同学说煮饭时,多沸腾一些时间可以提高水的温度,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4.分层作业
(1)课堂作业:《课课练》 第1、2题。
(2)课后作业:查阅资料,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子的形状及作用。
福建教师招考网整理得知:使气体液化可采用降低温度、压缩体积两种方法。而体积缩小,内能不一定增大,温度不一定增大。内能是由做功和热传递共同决定的。家用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利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使它液化,并储存在钢罐里的。
推荐阅读:
2018年福建教师招考物理学科更多相关文章
2018年福建教师招考物理学科教材教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