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福建教招红宝书

当前位置:

【冲刺讲义答案】中小学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17-04-06 10:45:10

修改时间: 2017-04-06 10:46:58

阅读量: 19784

作者: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概述

1)教育在根本上是塑造学生心灵、健全其人格、提高其能力、完善其素质的实践活动。在美国谢弗勒看来,这属于教育的( B)定义类型。

A.描述性    B.纲领性

C.规定性    D.综合性

判断题

1)教师属于教育者,学生属于受教育者。(   

2)教育者就是教师,受教育者是学生。(    

1)德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

 

1)某班教师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学习竞赛活动。结果如教师所料,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日趋严重,上述事实表明教育( D )。

  A.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   B.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C.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D.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1)按照呈现方式,课程可以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者区别的标志在于显性课程具有(计划性)。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集中反映在( A )。

A.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教育往往超前于社会的发展    

C.教育往往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D.社会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制约

2)“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反映了教育具有(  C)社会属性。

A.历史性    B.继承性    

C.永恒性    D.长期性

3)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中,生产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关系,它对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意识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它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论断说明教育在本质上是(B  )。

    A.生产力      B.上层建筑  

C.精神活动    D.社会意识

4)教育具有传递劳动经验的职能,这种论断说明教育在本质上是( A  )。

    A.生产力      B.上层建筑  

    C.劳动活动    D.经验传递

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英国沛西·能曾说:“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这体现了教育的(  A )。

    A.生物起源说    B.交往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与心理起源说犯的共同错误在于( C )。

A.否认了人和动物的区别    

B.否认了教育是有意识的活动  

C.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D.忽视了劳动对教育产生的作用

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和方法;

2)第一位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教育家是(裴斯泰洛齐);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第四节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1)中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学记》);

2)世界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学记》);

3)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是(《雄辩术原理》),也称(《论演说家的教育》);

4)西方第一部教学法的论著是(《雄辩术原理》);

5)教育学的雏形——(《学记》);

6)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

7)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

 

1)孔子的代表作是《论语》。(  误  

 

1)捷克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同样体现出普及教育思想;

2)最早实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

3)最早普及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德国)。

 

1)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误 

2)“学而优则仕”的观点表述了孔子的人才培养目标。(

 

1)“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明在孔子思想体系中( A  )居于首要地位。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2)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导向和动力作用的是( 德育);基础是( 智育)。

 

1)“四书”分别是(《大学》 )、( 《中庸》 )、( 《论语》 )和( 《孟子》 );

2)中国“六艺”分别是:(礼  )、( )、( )、( )、( )、(数);

3)能够代表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是“六艺”教育中的( );

4)六艺教育的中心是(  )教育;

5)西方“七艺”包括“三科”:( 文法 )、( 修辞 )、( 辩证 )和“四学”: 天文 )、( 音乐 )、( 算术 )、( 几何 )。

 

1)考试有可能会逆向考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 启发性 )的教学原则。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的“悱”是指(C )。

      A.心求通而未得其意    B.开其意

      C.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D.达其辞

 

1)“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2)强调因材施教原则,这是由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      )的特点

 

1)“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学而时习之”均体现了(D   )的教学原则。

    A.直观性    B.启发性    C.系统性    D.巩固性

 

1)下列属于荀子所强的调完整的学习过程的是( D )。

A.见-闻-知-行  B.知-闻-见-行 

C.行-闻-见-知  D.闻-见-知-行

 

1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体现了学生具有(可塑性)的特点。

 

1)( 儒家 (孔子) )轻视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

 

2)( 墨家(墨子))重视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

1)入世精神――(儒家  );

2)出世精神――(  道家 )。

 

(1)“陵节而施”、“揠苗助长”违背了(C.  )的教学原则。

A.直观性    B.启发性    C.系统性    D.巩固性

 

(1)人的身心发展(顺序性    )特点要求在教育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系统性教学原则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1)教育史上的三座里程碑: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国卢梭的( 《爱弥儿》 )、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2)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昆体良 );

(3)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 夸美纽斯     );

(4)班级授课制在实践中基本定型——(  赫尔巴特     );

(5)我国率先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京师同文馆          );

(6)班级授课制在(“癸卯学制 ”)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

(7)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

 

1)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  伦理学    )、( 心理学     )。

1)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  C)。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杜威

2赫尔巴特第一次将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础之上。

 

(1)美国阿普尔曾说教科书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意识形态和政治问题”,因为它往往决定了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体现了( C )的观点。

A.实验教育学    B.实用主义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1)教育结构、管理体制以及教育内容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22012年,我国中央财政首次按国内生产总值4%的编制预算用于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体现了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B.   )。

A.教育目的        B.教育的领导权    

C.受教育的权利    D.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

1)多因素交互作用论是指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有多个因素影响。(  

 

1)“当其可之谓时,时过而后学,虽勤苦而难成”,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 )特点。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差异性

2)有少年得志者,亦有大器晚成者,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C )特点。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德育目标  )。

1)素质教育是当代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深化的标志,其最本质的特征是( A  )。

 A.全体性       B.全面性      C.主体性      D.发展性 

2)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重点培养学生的( A )。

     A.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良好习惯和自主意识

C.良好个性和品德           D.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

3)(多选题)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素质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素质教育包括(ABCD    )。

     A.政治素质与道德素质培养   B.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C.身体素质教育             D.心理素质教育

第六章 教师和学生

第一节  教师

1)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代表”、“伦理的化身”,这说明教师( B 职业角色。

A.传道者      B示范者

 

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示范性  )的特点;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长期性  )的特点;

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创造性 )的特点

 

1)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  B.  )。

A.“虚拟关注”阶段            B.生存关注阶段 

C.任务关注阶段            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2)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是(  D. )。

A.师范教育     B.入职培训     

C.在职培训     D.自我教育

第二节 学生及其特点

1)“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体现了学生( 可塑性  )的特点;

2)学生的( 向师性     )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

 

(1)学生课上主动回答问题、积极思考,课下认真完成作业,这体现了学生( A )特点。

A.自觉性    B.独立性    

C.自主性    D.创造性

第三节  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分为教育关系、社会关系、心理关系等,这体现了师生关系的( C )特点。

A.教育性    B.弥散性    

C.多样性    D.稳定性

第七章  课程

1)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良好的师生关系属于(C )。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隐性课程    D.学校课程

1)为了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要求课程结构具有( B )的特点。

A.综合性    B.均衡性    

C.发展性    D.选择性

(2)课程结构的(  综合性    )特点就是旨在打破长期以来的学科本位的观念。

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以及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课程内容,这体现了课程结构的( 选择性 )特点。

第八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1)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上课 )。

2)学校工作应该坚持以( 德育 )为先。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 C )。

    A.有差异的认识    B.有个性的认识

    C.有领导的认识    D.有基本的认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将其视为教学的“金科玉律”;

2)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有(实物        )、(   模像     )和(   言语     );

3)观察标本、演示实验属于( 实物   )直观;

4)对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独特作用的是( 言语    )直观;

5)对于一些复杂的教学主题,教师往往采用幻灯片进行,这属于( 模像  )直观的运用;

6)知识直观的三种类型是( 实物       )、(  模像       )和( 言语       )。

 

1)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朱熹——“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          );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貌之也 )。启,( 开其意  );发,( 达其词      ”;

3)苏格拉底——“ 讽刺    ——(定义      )——(  助产术    )”;

4)《学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系统性原则 = 顺序性原则 = 循序渐进原则;(同义替换)

2)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遵循系统性原则是因为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顺序性     )特点;

3)《学记》中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以及“孙”均体现了系统性教学原则。

 

1)“温故知新,可以为师”体现了( 巩固性 )教学原则;

2)“学而时习之” 体现了(巩固性        )教学原则;

3)巩固性教学原则对教学的启示是(    复习    );

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我国最早倡导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 孔子   );

2)之所以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主要是因为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个体差异性     )特点。

 

1)王守仁提出的“随人分限所及”体现了(  A)的教学原则。

A.量力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常用、最便利的教学方法是( C )。

    A.谈话法    B.练习法

C.讲授法    D.讨论法

2)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法更适合于(  A )的教学组织形式。

A.班级授课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制    D.特朗普制

 

1)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实际上与( A)是一致的。

    A.谈话法    B.练习法

    C.讲授法    D.讨论法

第四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教学  );

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上课  );

3)(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4)(  课外辅导  )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5)(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昆体良

2)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体统的理论总结(夸美纽斯

3)班级授课制在实践中基本定型(赫尔巴特

第九章  教育评价

1)教育目的的功能主要包括,  改进)、(  激励)、(评价  )。

2)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是( D. )。

    A.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

    C.反馈功能           D.改进功能

 

1)以为教师对小刚说:“你学习十分刻苦,但方法不当,只要改进学习方法,成绩一定会有明显提高。”这体现了( B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1)目前教师评价方式中最常用的方式是(A  )。

A.领导评价     B.同行评价     C.家长评价     D.自我评价

 

1)下列不属于新课程倡导的质性评价方法是(D.  )。

A.学习日记     B.情境测验     C.成长记录袋    D.客观测验

第十章  思想品德教育

1)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属于德育内容中的(B.  )。

    A.道德教育    B.思想教育    

    C.政治教育    D.法制教育

1)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1)心理学——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知       )。

1)心理学——( 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

 

(1)班杜拉的替代强化,给我们德育的启示是:重视(  D. )的重要价值。    

    A.说服教育法    B.情感陶冶法    

C.自我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1)下列不属于间接道德教育途径的是( C )。

    A.语文教学活动    B.参观教育基地    C.思想品德课程    D.烈士陵园扫墓

第十一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最早采用班级一词的是____埃拉斯谟斯________

2)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是___斯宾塞_________

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D  

A.共青团组织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

 

1)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 A 

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B.维持班级秩序

C.形成良好的班风          D.有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

 

1)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称为 (平行管理模式   

 

 附件:冲刺讲义答案 中小学教育学

图书热销排行榜

2022新版学科高分题库.jpg

课程热销排行榜

购物车

全选

0件商品

共计:0

  • 加入你感兴趣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