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福建教招红宝书

当前位置:

福建教师招考整理:《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

发布时间: 2019-09-28 10:52:17

修改时间: 2019-09-28 10:52:17

阅读量: 1924

作者: 骆驼

本文根福建教师招考中考试大纲对中学生物的要求,梳理了《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方便老师更加顺利地开展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理解植物生长素的作用。

2.各类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二)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三个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2.难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运用两重性分析问题。

三、教学过程

1.第一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植物为什么会表现出向性运动呢?

早在1880年达尔文就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过实验。”(可利用动画课件,分为两部分对达尔文实验的进行介绍,从而实现引导学生学会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实验的第一部分结果,你认为产生向光运动的部位在植物体的什么位置?” “――在胚芽鞘的尖端。”学生会很自然地得出这个结论。

“根据实验的第二部分结果,你是否能够知道胚芽鞘的尖端是受了环境中的什么因素的刺激才产生影响的?它的影响方向大概是朝向哪个方向?” “――胚芽鞘的尖端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才发生影响的。”但要得出“它的影响作用方向是从胚芽鞘的尖端朝向下方。”这个结论,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胚芽鞘尖端之所以产生向光运动是因为在胚芽尖端的下方发生了弯曲。

至此,就可以介绍达尔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的假说――尖端产生了某种向下的影响。

2.第二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胚芽鞘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他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的操作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利用动画课件介绍温特的实验)“从温特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向光性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一种物质致使胚芽尖端产生了向光运动”。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能使植物产生向光性的物质,并确定它就是吲哚乙酸。”这就真正从化学物质的角度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

3.第三课时 科学方法训练: 学生了解了研究植物体激素的具体操作方法,才能展开思维的翅膀,使教师对学生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成为可能。

(1)“根据温特的实验,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只能向下运输,而不能向上运输?”通过这样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

(2)“要想知道在植物体内,除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之外,还有哪些部位的细胞能产生生长素?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细胞进行检测?”经此一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转入对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分布的教学活动。

(3)“在能够从植物体中分离提取出生长素之后,要想知道:‘除了能使植物产生向光运动之外,生长素对于植物的器官还有什么作用?’你可以采用哪种方法来进行试验?”通过这一提问,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顺利地转入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活动。

以上就是福建教师招考中对《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的整理,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

 

推荐阅读:

2019年福建教师招考生物学科更多相关文章

2019年福建教师招考生物学科主干知识相关文章

福建教师招考整理:《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

图书热销排行榜

2022新版学科高分题库.jpg

课程热销排行榜

购物车

全选

0件商品

共计:0

  • 加入你感兴趣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