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福建教招红宝书

当前位置:

幼儿教育心理学:依恋的类型与实验

发布时间: 2021-05-08 10:07:34

修改时间: 2021-05-08 10:07:34

阅读量: 13651

作者: 管理员

幼儿教育心理学:依恋的类型与实验

儿童的依恋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常常作为选择题出现,经常涉及依恋的实验和依恋的分类,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依恋的分类,我们来通过实验来总结依恋的相关知识。

一、依恋的概念

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叫作依恋(attachment)。依恋行为始于婴儿期,主要表现在婴儿与其看护者之间。婴儿主要通过吸吮、拥抱、抚摸、对视、微笑甚至哭叫等一系列行为逐渐与看护者建立起依恋关系。

二、依恋的实验

(一)哈罗的恒河猴实验

背景最早解释依恋行为的一种理论是“碗柜理论”:母亲在孩子饿时给予食物、在孩子冷时给予温暖、在孩子不舒服时给予帮助,通过这种条件性的强化,孩子学会了依恋母亲并表现出其他的依恋行为。但是,哈罗(Harlow,1974)的研究反对了这种观点。
实验在哈罗对猴的研究中,将刚刚出生的小猴与母亲分离,进行人工喂养。
在喂养小猴的房间中,有两只机械的“猴妈妈”:一只猴妈妈是一个金属框架、另一只猴妈妈则是在金属框架外面裹上了柔软的布。哈罗在金属框架的猴妈妈上放上喂食的奶瓶,而在柔软的猴妈妈上没放任何食物。如果依恋是由于母亲提供了食物和温暖,那么小猴就应该学会对金属框架母亲的依恋。
实验结果发现,当小猴对新刺激感到害怕时,它会去拥抱柔软的布妈妈,而不是拥抱提供食物的金属妈妈。
结论这表明接触舒适是依恋的重要部分,婴儿由于接触温暖柔软的东西而获得舒适感和安全感。
实验还发现,早年失去母子依恋的小猴在成年后抚养自己的孩子会有困难,它们难以与自己的孩子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

(二)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

安斯沃斯等人通过陌生情境实验进行了测试,实验的设计是:

母亲在场母子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房内有许多玩具,母亲坐在一旁,孩子自由玩耍;
第一次离开和返回一个陌生人进入房间,设法与孩子玩耍,母亲离开;
让孩子与陌生人在一起;
母亲回到房内,陌生人出去;
母亲第二次离开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陌生人进入房间,替代母亲的角色;
母亲第二次回来最后母亲回到房内,陌生人离开,母亲鼓励孩子继续探索、游戏,并在需要时给予安抚。

实验者记录这个过程中婴儿从始至终的行为和情绪表现情况。这个测验给婴儿提供了三种潜在的难以适应的情景:陌生环境、与亲人分离和与陌生人相处,通过实验来研究婴儿在这几种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的探索行为、分离焦虑反应和依恋行为等。根据实验的结果,安斯沃斯把母子依恋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逃避型以及矛盾型。

依恋类型母亲在场母亲离开母亲返回对待陌生人人格发展
安全型
【66%】
主动探究产生分离焦虑(哭、焦虑);
探究行为减少。
很高兴,主动寻求安慰;
即使在忧伤时也能通过与母亲接触很快平静下来,然后继续游戏
较友善形成满意人际关系,充满信任感
逃避型
【12%】
母亲对孩子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不产生分离焦虑(很少哭泣)他们不太高兴,不主动寻求接触,母亲接近时设法逃避母亲的亲密行为不在意产生社会焦虑,品行问题容易出现,强迫性自我依靠
矛盾型
【12%】
表现出陌生焦虑,很少主动探究周围环境,生怕母亲离开。更加不安,但重复时也很难被安抚行为很矛盾:一方面想亲近母亲;另一方面又以尖叫、踢打来拒绝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焦虑不安,很难安抚。不友好容易产生精神问题:比如人格分裂,情感摇摆,缺乏理性


图书热销排行榜

2022新版学科高分题库.jpg

课程热销排行榜

购物车

全选

0件商品

共计:0

  • 加入你感兴趣的群